珍爱生命,活出精彩! “我真的一无是处吗?” 珍爱生命 讲座
为了防止和避免青少年伤害自己,同时宣导珍爱生命的重要性,韩江中学于2023年12月12日(星期二)下午2.35时至4.15时,邀请了陈辉升讲师到连登堂进行一场讲座,主题为“珍爱生命”。本场讲座是为了初中一和初中二的学生而举办的。陈辉升讲师是升能量培训与咨询负责人。他是马来西亚工艺大学(UTM)管理系荣誉硕士,同时也兼任口才团体讲师,朗诵培训以及演讲评审。本校方益东副校长也颁发了感谢状给陈讲师,以感谢他出席给予同学们一个讲座。
陈辉升讲师指出,青少年的压力来自于课业、家庭、人际关系等。当面对这些压力时,青少年找不到其他方法来缓解压力,就会通过自残的方式来获得痛感和快感。自残是非自杀性自我伤害,是一种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為。例如割伤或烧伤自己,以应对痛苦的情绪,如愤怒和沮丧。根据调查,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有13.4%的青少年有自杀或自残的倾向。绝大部分青少年自残的原因是想要获得别人的关注,让别人注意到自己身上的伤口,因而关心自己。部分青少年是在朋友的影响下而迷上自残,通过自残得到快速释压,麻醉心理。
台湾女孩,陈熙如就曾经是一名自残患者。据她所说,国中相当流行自残行为,同学都会相互比较,比谁的自残行为更严重。当她看到同学自残,她就会联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,觉得自己也需要释放压力,于是就开始迷上了自残。起初,自残行为还算轻微,她只会用锋利的工具刮伤自己,手臂和腿部是常见的自残部位。自残当下会为她带来短暂的平静感和刺激,但通常会伴随压力,使痛苦的情绪重新产生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轻微的痛感已不能满足她。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被她用于自残,且会使用不止一种方法來伤害自己。比如用火柴烫伤自己、把头撞向墙壁、在自己的皮肤上割出符号和文字。渐渐的,自残成为了她的生活习惯,每当面对压力时都会通过自残来获得痛感、麻痹自己、释放压力。
陈讲师表示,戒掉自残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,但有自残行为的人就应该立即戒掉这个坏习惯,停止伤害自己。自残患者可以尝试换个缓解压力的方式,例如听音乐和运动。此外,青少年也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,寻求长辈或者辅导老师的帮助。不仅如此,患者也可以到福利中心接受心理辅导,及时接受治疗。另外,陈讲师也提醒如果身边有自残患者,身为朋友应该给予关心,而不是嘲笑和排斥他们。
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隔阂,那么青少年面对压力时又该怎么和父母有效地沟通呢?陈讲师认为,双方都应该有多一点耐心,仔细聆听对方的心声。父母总会认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孩子丰富而不倾听孩子的话;而孩子则认为父母思想保守,对父母没有耐心。因此,双方都要放下自我中心,明白世界不是因自己而运转。父母劝告孩子时,孩子要心怀感恩,明白父母的唠叨都是在关心自己;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时,父母也要适当地采纳和接受孩子的建议。
既然说自残患者应该换个方式缓解压力,陈讲师也提供了缓解压力的一系列方法。首先,有压力是正常的,每个人都需要良性压力才会有动力去完成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。但面对负面压力时,我们就要立刻把压力释放出来。可是,方法不是通过自残,而是通过分泌快乐荷尔蒙。快乐荷尔蒙有四大物质,其中包括多巴胺(Dopamine)、催产素(Oxytocin)、血清素(Serotonin)和内啡肽(Endorphin)。人类在某些情况下,比如运动时身体就会分泌快乐荷尔蒙,让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,运动之前的压力和不快则会一扫而光。此外,唱歌时身体则会分泌出内啡肽,能放松情绪,促进血液循环,还能达到宣泄的作用。
民调显示,马来西亚每十位青少年中有一位经常有自残的行为,而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曾经萌生自杀的念头。事实上,根据联合国发布2023年的《世界幸福报告》,马来西亚排名全球第55,我国人民的生活是相当幸福的。马来西亚因地理位置优越,大马人不用面对天灾、粮食短缺,也不需要面对战争,我们是幸运和幸福的。但正所谓“身在福中不知福”,其实我们的安稳生活是其他人一直渴望得到的,我们享受着身边的幸福却依然感觉到自己很不幸,原因就在于我们想要活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,追求物质享受,渴望得到尊重与肯定。
但是要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并不容易,过程中体验到的困难慢慢转换成压力。俗话说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即使在你眼里,你认为自己一无是处,不禁感到焦虑和压力。可转念一想,你也是社会一份子,为社会贡献着微小的力量。所谓的力量不一定是要有身份地位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,例如清洁工人靠劳动让街道保持整洁、消费者推动经济发展以维持国家的经济体系、志愿者到老人院或孤儿院做义工,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举动难道不是在造福社会吗?读到这里,你仍然认为自己毫无价值,生活过得不幸福吗?让我们为社会尽一份力,珍爱自己的生命,活出精彩!
本次的讲座于下午4.15时圆满结束。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获益不浅,往后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,每一秒,为社会贡献自己渺小的力量。
Recent Comments